德國生活小智慧 | 德國與中國的社會差異

移民的選擇
近期有好多香港人正在計畫移民,其中最多查詢的地點不外乎是美國、加拿大、歐洲和台灣。但移民唔係一件小事,有機會要同家人、親戚或朋友分開,又要適應新環境,所以移民前應先了解當地的文化和生活習性。台灣,屬華人地區,距離香港亦較近,一直深受香港人歡迎;美加,自由國度,深受家長們歡迎的英語系國家;歐洲,屬女性購物打卡天堂,其中不得不提最多人提及的德國 。說起德國,很多人的直覺反應是: 守時、死板、啤酒和香腸,但其實除此之外,還有更多生活與價值觀上的不同,例如餐廳吃飯的音量、待人處事的態度、教育孩子的方式等等。華裔設計師劉揚便在《東西相遇》一書中以簡單明瞭的以圖畫方式表達了德國與中國的社會差異,以下簡單挑選了十個香港人也會遇到的差異:
遇到問題時
圖左:德國人直接處理;
圖右:華人則是能避則避。

在餐廳說話
圖左:德國人在公共場合是輕聲細語的(球賽期間除外);
圖右:華人則是喜歡熱鬧。

對時間的觀念
圖左:德國人的12點就是12點;
圖右:華人的12點是前後加三個字。

對待孩子的方式
圖左:德國人平等對待孩子;
圖右:華人通常以孩子為中心。

洗澡的時間
圖左:德國人早上洗澡;
圖右:華人晚上洗澡。

老年的日常
圖左:德國人過自己的生活;
圖右:華人老年抱孫子。

聚會時
圖左:德國人形成小群體;
圖右:華人偏向集體活動。

想像中的對方
圖左:德國人對華人的印象: 功夫、茶、米飯
圖右:華人對德國人的印象: 獵人、香腸、啤酒

對待憤怒
圖左:德國人喜惡明顯;
圖右:華人比較懂得隱藏。

交通工具的選擇
德國人基於環保意識;
華人基於需求。

結語
東西文化並沒有優劣之分,但移民到其他國家時,必須盡量放下舊有的思維去接受當地的文化,否則不停地比較只會讓自己過得更思鄉而已。